发布时间:2022-03-05 来源: 凤凰网·政能亮
惊蛰之日,春雷乍动。3月5日上午,李克强总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。
声音依旧沉稳、平和、坚定。2021年政府各项工作完成情况怎样?交出亮眼的“成绩单”;新的一年发展预期目标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如何?做出庄严的承诺……
纵览报告,数据清晰、措施得体、指向明确、态度坚定。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未来图景,这一刻,浓缩在一份简要、精炼的万余字报告里,响亮在两千多名人大代表的耳边,也刻印在每一个通过直播瞩目盛会的人心中。
经历了过去一年艰难精进的人们知道,眼前的春风骀荡、岁月静好,并不是凭空而来。每一次阴霾、清冷、肃杀都是走向云淡风轻的必然之坎,挺一挺、忍一忍、拼一拼,才会抵达我们期待的花好月圆。
“回顾过去一年,成绩得来殊为不易。”
剖开来看,就像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点出的那样:全球疫情仍在持续,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;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;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,稳出口难度增大,中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;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……
此外,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仍然突出,脱离实际、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,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“一刀切”、运动式做法。少数干部不担当、不作为、乱作为,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、工作严重失职失责。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多发。
可见,“殊为不易”的语词背后,是各种困难、挑战和不确定;是各种努力、奋斗和不屈服;是举国上下直面问题挑战,全力以赴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。
困难和挑战就摆在那里,但是我们不仅克服了困难,还逆势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,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,实现8.1%的增长,给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,令人欣慰,更令人振奋。
仍要看到,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。未来的日子里,关键是念好“稳”字经,即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
这不难理解。一方面,尽管去年我们完成了各项量化指标,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没有消失,某种程度上讲,这些困难可能会更严峻,在一些特定领域,甚至会出现叠加效应。
另一方面,值此世界局势多有动荡,全球经济复苏存在变数的情况下,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本身,就是一道难题。
也因此,惟有“稳”字当头,才能笑看世界风云。“稳”了才有“进”,“稳”了就是“进”。
宏观经济大盘要“稳”。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,必须保持经济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运行,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,惟有发展,才是破解一切问题的密钥。去年我们实现了8.1%的增长,今年设定了5.5%左右的预期,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,也是一种稳妥的态度,大盘稳了,基础才会扎实,也才有可能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和变化。
积极的财政政策要“稳”。这既是基于目前地区间、城乡间、群体间的不均衡现实,需要中央有足够财力调节,也是基于之前财政政策产生的实效而言,诸如助企纾困、稳就业保民生、促进消费、扩大需求、扶贫济困等,均离不开积极的财政支持。
就业要“稳”。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继续超过1000万人,如果叠加一些中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因素,就业压力无疑会特别大,这就要求特别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稳市场主体,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;继续支持企业稳岗扩岗;优化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;坚决清理取消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……
“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”,一个“千方百计”,道出了对就业这件“天大的事儿”的关切。
市场主体要“稳”。市场主体是承载就业的主渠道,企业日子好过了,才能有效吸纳就业。而企业纾困实际上已经关联到减税降费、金融信贷、违规收费等等诸多治理问题,均需一一破解。
此外,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,更好节用裕民”的承诺,也要“稳”。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,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带头。加强收支管理,严禁铺张浪费,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,不得搞形象工程。说到底,政府越克制越简约,则民生就会越充裕……
细细品来,各种“稳”,非但一点也不保守,反而恰恰是不低的标准,需要举国上下全力拼搏才有可能实现。而做到了这些,则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再上层楼。
美好的愿景不会从天而降,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也不会自动消失,甚至包括一些政府、个别官员的失职失责都有待于持续治理,所有这些,都会成为这个国家的“磨刀石”,激励着大家一往无前。
“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,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、智慧和力量。”总理笃定的话语,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。
念好“稳”字经,拼出新愿景。新时代,新征程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中国人民一定会攻坚克难,砥砺奋进,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(龙之朱)